2012-04-19 08:55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环境民生办学条件均改善 江城五年变化大
“十一五”期间,吉林市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78亿元,是2006年的3.1倍。但变化更大的,是民生的改善,棚户区改造、“零成本”创业……用吉林市委书记张晓霈的话说,“这5年,是吉林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发展变化最快的5年,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 环境改善 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1.9%提高到91% 长吉一体化给了吉林市新的机遇与挑战。5年来,吉林市科学规划建设了汽车产业园区、经开区、南部新城区等十大功能区,中心城市建成区已经扩大到167平方公里,逐步发展为东北和东北亚重要新型产业基地,并打造成旅游度假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5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710亿元,随着人民广场、人民医院一期、解放西路及吉林站改扩建等工程的竣工,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其间,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1.9%提高到91%。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基本完成。 从2006年起,吉林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续5年超过320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逐年下降。吉林市真正成为水碧天蓝之城。 民生改善 修路修桥出行便利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5年来,吉林市坚持把改善民生工作放在首位,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暖房子”工程,5年累计拆迁改造建筑面积669万平方米,建设廉租、公租住房60.1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2万户。仅城市棚户区改造一项,吉林市就有20多万户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 群众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还伴随着居住环境质量的提升。5年来,吉林市先后对200多个老旧小区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整治。 在改善市民出行条件方面,吉林市每年至少对30条主街路进行维修,确保道路完好率、平整度。特别是在桥梁维护方面,更是每年都有大手笔。 在推动劳动就业方面,吉林市多渠道着手,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万人(次)以上;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创办了14个创业大市场,落实扶持政策,帮助230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零成本”创业,带动1.1万人实现就业。 吉林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覆盖人群逐年扩大。目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总体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9.4%。 办学条件改善 整合中小学校290所解决布局不合理问题 5年来,吉林市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协调、科学发展,先后整合中小学校290所,解决了部分学校布局不合理问题;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建立11个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区。 为解决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紧缺的难题,吉林市选派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选拔农村教师到城市研培以及组织大规模的“送教下乡”等活动,桦甸市在省内率先消除了“择校”现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吉林市还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和灾后水毁学校重建工程等一批教育重点工程。仅2011年就改造薄弱学校75所,改造面积375229平方米。 文体事业改善 “北山揽胜”灯组创下世界纪录 5年来,以“松花江之夏”、“松花江金秋”为代表的“松花江”系列品牌广场活动已成为松花江两岸的文化风景。尤其是在中国·吉林市首届松花江彩灯文化节上,66组巨型灯组在3万平方米的水域上为市民、为国人、为世界奉上了一道精神大餐。“北山揽胜”灯组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让世界记住了江城。 同样繁荣一江两岸的,还有总投资百余万元的松花江健身长廊。随着8个门球场地水毁改造工程的完成、总面积1711平方米的6片篮球场塑胶场地的竣工、总面积1472平方米的6片羽毛球场塑胶场地建设的结束,加上其他沿江健身路径设施融会其中,一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便民利民的沿江健身休闲长廊已经形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