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市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 · 吉林市
        2022-03-04 08:39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收藏 打印
        字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守护村民30年——记吉林省“最美乡村医生”丁晓东

        图为丁晓东到村民家为其检查

        在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李家村,有这样一个人,30年前放弃城市公立医院的“铁饭碗”,扎根农村为村民服务。村民生病他24小时随叫随到,有钱没钱都看病给药。他收入微薄却对患者毫不吝啬,帮扶过的患者不计其数,累计垫支药费达20万元……他,就是被吉林省授予“最美乡村医生”称号的丁晓东。

        放弃城市“铁饭碗” 回到乡村当医生

        初见丁晓东,是在李家村卫生室。他穿着一件白大褂,正翻看村民健康档案,瘦长的身材略显单薄,戴着眼镜的脸庞布满了皱纹。

        丁晓东今年64岁,1982年大专毕业被分配到市里一家公立医院上班。他原本打算留在城市发展,可在回乡探亲时发现,农村村民就医难、看病难,更需要像他这样的医务工作者。1992年,丁晓东毅然放弃家人眼中的城市“铁饭碗”,回到母亲的老家李家村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

        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源于丁晓东儿时惨痛的经历。他两岁时意外摔伤,由于救治不及时,造成胸椎融合变形、脊柱后凸,留下终身残疾。

        为此,丁晓东懂事起便有一种情怀,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不让自己的遗憾在其他人身上重演。

        “我要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不会因为缺医少药耽误救治,造成一个人的悲剧乃至一家人的遗憾。”

        十里八屯“活地图” 骑坏3辆自行车

        李家村地处山区,是距离江北乡最远的一个村,包括16个社,7个自然屯,村民居住分散,最远的社屯距离村卫生室十几公里,外人难摸清哪道沟哪道岭里住着人。

        30年在各村屯间奔走出诊两万余次,丁晓东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把自己变成了十里八屯的“活地图”。

        所有村民的身体情况、家庭位置,丁晓东都记在了心里:“卫生室为全村2349人建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869名60岁以上的村民健康情况。”对于常生病的村民家住什么地方,他更是了如指掌。

        无论白天黑夜,还是严寒酷暑,丁晓东只要接到村民的电话,就会背起医疗箱第一时间赶往患者家中。“以前出诊主要靠自行车,那些年光自行车就骑坏了3辆。”遇到下雪天路况不好时,他背着医疗箱走十里八里路赶到患者家也是常有的事儿,雪灌进鞋里,脚趾头都差点冻伤了。但是,他从来没有因路途遥远耽误过一次出诊。

        直到2012年,丁晓东扎根乡村的第20年,村村通公路畅通了,他才在家人的赞助下,买了一台现代小轿车,告别了自行车,为抢救村民生命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随叫随到“及时雨” 村民健康“守护神”

        1994年4月的一天,村民金德华的爱人急匆匆跑到卫生室,高喊:“丁大夫,快去我们家,我老伴儿不行了!”正在吃饭的丁晓东立即放下碗筷跑到患者家。

        丁晓东赶到时,金德华已经昏迷,大小便失禁,半身瘫痪,初步诊断为脑出血。

        当时的农村道路凹凸不平,也没有像样的交通工具,没办法及时将患者送到大医院。紧要关头,丁晓东没有丝毫犹豫,马上采取救治措施,一直守候患者50多个小时,直到患者慢慢清醒过来。

        从那以后,丁晓东坚持为金德华针灸按摩,做功能恢复性训练。3个月后,患者偏瘫的肢体逐渐康复。

        经过这次磨难,金德华逢人便说:“是丁大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是咱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不计成本为患者 垫支药费20万元

        “找丁大夫看病,诊断免费,药费随便赊账。上次急救我老伴儿,丁大夫的媳妇儿还塞给我5000块钱,让我转诊应急。”

        在卫生室陪老伴儿复查的邻村村民孟宪玉说,2021年10月份,80岁的老伴儿侯玉云突然休克了,他赶忙打车带老伴儿来到卫生室。丁大夫直接到车里查看情况,并将氧气瓶拿到车里使用,还在车里给孟宪玉老伴儿输液抢救,10多分钟后,孟宪玉的老伴儿逐渐恢复了意识。丁大夫家出钱,让他们立即转往大医院治疗。

        丁晓东说,农村的情况特殊,村民买种子、买化肥啥的,平时手头儿没钱,只有卖粮后才能宽裕些。村民平时看病拿药随便赊账,等条件好了再还上就行,绝不能让村民因手里没钱看不上病、吃不上药。

        当询问能否看看赊账的账本时,丁晓东拿出的账本里夹着一沓厚厚的欠条,这些都是没还上的赊账。“没收回来的钱合计大数有20万元。”

        丁晓东每月平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但他从来没去催要过欠款,乡亲们啥时候有钱了再还都行。现在有的人已经离世了,有些人离开农村已不知去向,所以很多欠款都成了呆坏账。现在有时候他也不记了,遇到临时帮忙抢救的或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他直接免费问诊送药。

        有人问:“放弃城市稳定的高薪工作,你后悔吗?”

        丁晓东说:“人不能眼睛只盯在钱上。况且我还是一名党员,不能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会一直义无反顾地做下去。”

        勤学苦练提医术 远方患者慕名来

        丁晓东毕业于吉林省四平地区卫生学校大专班,多年的行医让他深知,只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掌握全面的医疗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村民。

        为此,丁晓东不放弃每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自学参加全国考试,获得国家颁发的高级中医师、高级中医康复理疗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他还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专科培训和业务技能比拼,取得了优异成绩。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丁晓东善于在行医中苦练本领提高自己。他系统学习中医典籍,根据实际情况活学活用,应用在诊疗过程中。现在,丁晓东不仅对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得心应手,还在白塞氏病、血栓性静脉炎等方面取得治疗成效。

        随着水平的提高,丁晓东的医术经患者口碑传播,连蛟河市、舒兰市等地的许多患者都大老远慕名前来问诊。蛟河市25岁的鞠萍患白塞氏病6年,去了很多地方就医,仍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口、眼等处的皮肤黏膜溃烂越来越严重。她找到丁晓东,经两次治疗症状就得到了缓解,一周后病情明显好转,现已康复未再复发。

        夫唱妇随救百姓 医德传承润家风

        丁晓东的妻子孙丽明,原本在卫生室担任护士的工作,看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出诊特别辛苦,很想为他分担一些工作,便报名进修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也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

        “现在我俩相互配合,丈夫就能不那样累了。我要向他学习扎根农村的精神,医治好更多疾病,为更多有需要的村民服务。”孙丽明说。

        对于13岁的女儿,丁晓东和孙丽明总感觉愧疚。有时卫生室患者多忙不过来,他只能让别人接女儿放学回来。晚上夫妻出诊,他便将女儿一个人留在家。

        “我自己在家不会害怕。因为我知道爸爸妈妈是去治病救人,我为他们感到骄傲。”丁晓东的女儿说。

        “铃铃铃……”2月25日18时许,电话铃声打断了采访,有村民来电求助。丁晓东来不及跟记者道别,便拿起医疗箱冲出卫生室驱车前往。

        快速远去的车尾灯,像一团烛火,在夜幕降临的时刻点亮了乡村的路,更为患者点燃生的希望。

        “最美乡村医生”丁晓东,一直在路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