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市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事件
        2012-02-15 10:53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收藏 打印
        字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郭沫若在毓文中学
          1921年4月,正是中国革命火种在全国燃起之时,吉林毓文中学教务主任、国文教师张云责迎来了一位朋友,他就是郭沫若。张云责是吉林省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传播者之一,他和郭沫若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郭沫若为什么来吉林?一是为了对敌斗争的需要,暂避风头;二是为了和东北的朋友探讨救国救民之策。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给在日本留学的爱国青年郭沫若以极大的鼓舞。1921年4月,郭沫若怀着精心抱国的忠情回到祖国。可是他一到上海,看到的却是满街狼犬,遍地腥云,因此,他在上海没有久留,悄悄地转道来到吉林。郭沫若的到来,使张云责非常高兴,他把郭沫若介绍给当时的毓文中学校长韩辛 。他们在一起共同探讨中国的革命和前途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方向等重大问题。他们登北山,游龙潭,饱览吉林的北国风光。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唤起民众,彻底推翻旧中国。他们讴歌列宁的丰功伟绩,认为列宁”无微末不与世界人类有绝大关系。绝非一乡之善士,一国之伟人所等量齐观。”(见张云责《大胆》)郭沫若介绍了准备成立文学团体的打算,准备组织新文学运动的新军进行新文化运动,这些谈话都给张云责很大的鼓舞和启示。

          毓文中学校长韩辛 ,经过几次和郭沫若先生交谈,深深敬佩他的学识渊博,见地深远,邀请郭沫若和毓文中学的全校师生相见,请郭沫若作了“ 发扬‘五四’爱国精神”的讲话。当时正赶上有一位国文教师因事请假,韩校长便请郭沫若先生给学生代了几节课,授课内容讲的是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他把司马迁蒙垢受辱,发奋着书的悲愤心情,讲的绘声绘色,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1年4月郭沫若在毓文中学作客20多天后离开吉林市,但他的言行不仅给毓文中学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吉林新文学运动的发展送来了新的曙光。郭沫若到日本以后,于1921年7月同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了文学团体。张云责受郭沫若影响,经过9个月时间的酝酿,于1922年春天和徐玉诺、穆木天、沈立峰等人创办了《吻爽》月刊,开辟了吉林市新文化的新文坛。并于同年被聘为《大东日报》的总编,他写了《列宁之死》、《论出列宁专刊》等文章,热情讴歌列宁的丰功伟绩,后来其文稿收入《大胆》评论集。

          1923年,由穆木天等倡导的新文化团体白杨社,在吉林城创立,成为东北地区新文化的最早团体。

          1924年2月,郭沫若同李济深、李德全、沈均儒、蔡廷锴等20余名民主人士来吉林,还谈起他在吉林毓文作客的经历,赞扬吉林的新文化运动。1958年8月31日到9月3日,当时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第三次来吉林,游览吉林美好景色的余兴,故地重游的激情与追忆,令他感慨万千,临行留下了一首《咏吉林诗》:

          东风送我吉林市,

          烟囱林立如星斗。

          回头又到小丰满,

          水力发电声怒吼。

          资料:《吉林市志·综述·大事记》

          《郭沫若传》中,第119页

          《吉林诗选》第170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