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1月25日在吉林市龙潭区第十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 张 珂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第十八届政府工作回顾
龙潭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龙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龙潭区第十八届政府始终坚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五区联建、幸福龙潭”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所指引的方向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和“十四五”规划顺利开局,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为龙潭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龙潭区第十八届政府,是一届注重抢抓机遇,勇于争先进位,坚定不移推动振兴发展的政府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促升级”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推动区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发展态势愈加向好。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1822.5亿元 (预计数,下同),占全市比重24.6%。全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653.2亿元,占全市比重47%;地方级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03.2亿元,占全市比重21.3%。现代工业转型加快。围绕现代工业核心区的发展战略,按照化工、冶金两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发展方向,建设中油吉化汽油国Ⅵ质量升级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2个。建龙钢铁150万吨/年清洁型热回收焦化等一批产业链项目相继落位建设,博大东方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等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项目先后建成达产,工业能级有效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3户,规模工业总产值累计实现4126亿元,占全市比重52.4%,2021年预计实现产值910亿元,创历史新高。工业项目集中建设近3平方公里,工业占三次产业比重提升至80.5%,工业核心地位不断巩固。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构建全时全域旅游格局,建成雾凇岛等国家A级景区5个、野香谷等乡村旅游A级经营单位77家,接待游客4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亿元。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区域性电商及物流交易平台“一网全城”,社区连锁商业龙头品牌“一网超市”在全市铺设门店170家。物流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安中物流危化品运输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物流企业年运输量超55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现代农业发展提速。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建设高标准农田6.3万亩,优质、专用品种耕种面积占比超97%,粮食产量、农业产值、畜牧业产值均居四城区首位。打造云耕、棋盘两大农业科技平台,推动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至26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项目建设成效显着。建设建龙钢铁80万吨冷轧等亿元以上项目6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8亿元。全力申报一般债券、专项债券项目22个,到位资金5.3亿元。围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10个产业链招商引资方向,成功签约美思德4.5万吨/年有机胺等亿元以上项目53个,到位资金164亿元。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吉林化工园区通过国家、省C级化工园区认定。龙潭经济开发区申报省级开发区获批,规划面积扩至16.66平方公里。全力推进电子信息学院扩建等项目征拆工作,收储土地110.6公顷,征收房屋28.7万平方米,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龙潭区第十八届政府,是一届注重深化改革,厚植发展优势,倾心尽力释放动能潜力的政府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抓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保障举措,坚定不移解难点、疏堵点,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高效完成机构改革,设置政府机构20家,职能配置得到全面精简优化。组建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市率先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一网、一门、一次”及“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运行模式,行政服务效率不断提升。稳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公车压减率达50%。积极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124个自然村清产核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有效解决林场60年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吉林化工园区完成五年总体发展规划编制,连续五年位列省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前茅。提升行政审批效能,顺利承接下放事权90余项,努力做到工业项目审批不出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以增强市场主体满意度为标准,制定出台鼓励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拿地即开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和办事程序,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
龙潭区第十八届政府,是一届注重普惠共享,秉承为民之心,孜孜以求增进民生福祉的政府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惠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首要任务,认真回应百姓期盼,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保障能力稳步增强。拓宽就业渠道,城镇年均新增就业近1万人,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失业率四城区最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农合签约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追讨工资7500余万元。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3个,受益居民6400余户。对40个老旧小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惠及居民近9万户。推进“绿化江城,全民行动”,实施遵义路、湘潭街等精品路美化提升工程,新增绿地27.3公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3A级标准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4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修建完善农村厕所11050座。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四好农村路”350公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补齐普惠性学前教育短板,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实施中小学校改造工程,新改扩建校舍13.5万平方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下调医疗服务价格3200余项。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117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4家乡镇卫生院被评为“国家级群众满意卫生院”,3家基层医疗单位通过“国家级优质服务基层行”验收。培树“龙潭之子”等特色文化品牌,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形成覆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文化阵地。
龙潭区第十八届政府,是一届注重和谐稳定,着力防范风险,锲而不舍强化治理能力的政府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保稳定”作为推动发展的突出责任,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维护长治久安。全面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深化“平安龙潭”建设,安装公共安全视频监控821个,动态治安防控能力整体升级。积极化解信访案件,实现重大会事、庆典期间“五个不发生”和“零非访”目标。全力推进退役军人社保医保接续工作,有效维护退役军人切身利益。深入实施采砂专项整治,松花江龙潭区段采砂多年积弊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强化源头管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代表省市圆满完成6轮国务院安委会专家指导服务工作,顺利通过国务院危险化学品重点县(区)验收,有序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全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践行“两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1.4%,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佳;完成清收还林6066亩,完成率116%;省控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松花江龙潭区段水体达Ⅲ类以上标准。
龙潭区第十八届政府,是一届注重党的领导,坚持民主法治,矢志不渝加强自身建设的政府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强党建”作为推动发展的根基所在,忠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决服从区委的决策领导,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74件、政协委员提案302件,办结率均达100%。注重建章立制,修订完善《龙潭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等制度规定,为规范化履行政府职能奠定基础。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实施“法治环境优化工程”,“七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切实提升政府依法行政决策水平。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五载耕耘,五载收获;五载拼搏,五载功成。五年时光,镌刻了龙潭人聚力攻坚的前进足迹,谱写了龙潭人步履铿锵的时代赞歌。回顾五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了不起。最令人振奋的是,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全市经济大区地位更加稳固,是全市年GDP唯一突破300亿元的县区,是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唯一突破20亿元的县区,为吉林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龙潭力量”。最令人感动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37万龙潭儿女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同铸就了一道抵御疫情、守护生命的钢铁防线,用“龙潭担当”交出了一份抗击疫情的优异答卷。最令人骄傲的是,我们举全区之力推动脱贫攻坚,通过广大父老乡亲愚公移山的不懈干劲和扶贫干部扎根乡土的无私奉献,2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序列,201户、3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以“龙潭使命”践行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最令人自豪的是,我们高质量完成484件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案件整改,全力破解榆树街道秀山社区88栋楼3376户居民搬迁改造、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地下水污染、北大沟黑臭水体治理等难题,以“龙潭责任”推动了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最令人难忘的是,面对2017年“7·13”“7·20”强降雨天气的侵袭,4482名干部群众不畏艰险、并肩作战,主动投身到抗洪救灾一线,同心协力抵御洪涝灾害,31座水毁路桥短期内及时抢通,用“龙潭速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令人鼓舞的是,我们与全市人民一道,于2020年进入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行列,实现了江城人民21年的夙愿与梦想。在开展“双城同创”期间,我们坚持用“绣花功夫”实施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脏乱差等一些突出问题,既扮靓“面子”、又做实“里子”,以“龙潭作为”擦亮了吉林市的城市名片。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方才锤炼锻造出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干部队伍,进而凝聚起推动龙潭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人民的认可、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成绩来之不易,奋斗饱含艰辛。我们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引领的结果,是区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以及各位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接续奋斗、耕耘奉献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是驻区中省市直单位热情关注、倾力扶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帮助龙潭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龙潭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部分短板: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步伐较慢,新兴产业竞争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较长一段时间;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和经济带动能力并未完全显现,大项目支撑储备不足,土地集约利用不够;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三保”压力加大;改善民生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亟待提升;一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解放思想、担当尽责的意识还不强,政府服务能力、办事效率尚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直面矛盾、正视问题,坚持以不遮掩、不回避的态度,采取有力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龙潭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前不久召开的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系统描绘了我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的发展蓝图,强调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科学把握产业发展、整体开发与区域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经济总量做大机遇期、产业转型升级窗口期、乡村振兴加速期的“三期”叠加效应,加快构建现代化龙潭新格局,这必将对未来龙潭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按照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东北振兴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四六四五”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五新型龙潭”建设为总方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实现升级跨越、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十四五”末期,基本构建现代化龙潭新格局。
主要目标是:到“十四五”末期,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突破600亿元(预计数,下同),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
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五新型龙潭”建设的总方向,这是我区实现育先机、开新局的科学指引。新一届政府将坚定不移把这一思路贯穿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龙潭发展的新局面。
(一)坚持产业强区战略,围绕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现代化工业新城区
优化产业布局,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依托中油吉化转型升级项目、建龙钢铁“调产增效”系列工程,做大做强基础化工、黑色冶金两大主导产业,全面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和金属深加工三个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节能环保两类新兴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强化平台建设,将吉林化工园区建成全省最大的专业化工园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将龙潭经济开发区建成新型工业示范基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到“十四五”末期,开工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实现投资700亿元,将龙潭区建成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和吉林北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样板区的核心区域。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改善乡村风貌,全力打造现代化农业新乡村
坚决守护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确保耕地保有量稳定在44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科学发展现代牧业,打造3个生猪产业集群、2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基地、1个年产千吨鲜蛋蛋鸡养殖基地,畜牧业备案规模养殖场达到70个。大力改善乡村环境,深入开展“千村示范”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农户改厕完成率达到80%,半数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示范村标准。到“十四五”末期,全区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5万吨,农副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三)坚持推动产业变革,加快提升服贸能级,促进全区经济日益活跃,全力打造现代化服贸新模式
围绕生产保障,加快构建以生产性物流为主的现代化专业物流体系,建设全市最大的煤炭仓储物流基地及综合性二手车交易市场,将龙潭区打造成长吉珲大通道重要的化工、钢铁物流中心。紧跟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促进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完善城市智能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智慧工厂、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景区。聚焦消费升级,积极发展文旅产业,加快构建“一核、两带、两廊、八景、八村、八园”全时全域旅游格局,将龙潭区建成长吉图区域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到“十四五”末期,建成A级景区10个,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0亿元。
(四)坚持提升人居品质,加快补齐基础短板,持续增进城乡环境底蕴,全力打造现代化城镇新形象
提升发展内涵,围绕生态人文、宜居宜业要求,加强市政管网、路灯照明、美化绿化等综合改造,推动城区整体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功能型向生态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丰富都市生活,建设要素完备、设施齐全、业态丰富的城市商业圈,不断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健全养老服务,全面建成集中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增强治理能力,健全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搭建社区造血服务平台,实现社工服务站全覆盖。完善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五)坚持改善民生福祉,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幸福龙潭,全力打造现代化保障新机制
构建社会大局稳定的保障体系,深化“平安龙潭”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坚决消除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生态环境安全的守护体系,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工业废气排放全部达标,工厂噪声达标率实现96%以上。构建社会事业繁荣的促进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打造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全区人民享受更加公平的优质教育。推进健康龙潭建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满足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健全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地等设施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文化体育需求。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风貌,一代人更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建设“五新型龙潭”,这是龙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发出的时代强音。新一届政府将坚决贯彻落实区委的决策部署,在一代又一代龙潭建设者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不忘初心再出发、勇担使命再奋斗,坚定不移将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努力在新征程的赶考中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全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预计数,下同);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在转型升级中攻坚克难,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蝶变升级,提升产业质效,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潭奠定坚实基础
持续巩固工业核心地位。按照打造新时代吉林北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样板区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区道路,力争实现规模工业产值940亿元。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围绕中油吉化“减油增化”、建龙钢铁“调产增效”发展思路,全面引进配套企业,丰富产业链条,构建发展集群,加快建立高效、低耗、集约的现代工业体系。积极上争能耗指标,全力克服产业发展和能耗双控矛盾,推动中油吉化120万吨乙烯、建龙钢铁120万吨冷轧等20个产业项目实现春季开工建设。全力培育产值增量,推动嘉路喜等6户企业晋升为规模工业企业,加快龙佑汽车等3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复工复产,力争新增产值3亿元。强化创新引领能力,以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为方向,大力培育江机工模具等4户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传统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变。不断加强服务业拉动作用。按照规模壮大、速度提升、质量优化的发展思路,助推现代服务业晋档升位,力争雷克物流等4户服务业企业实现升规入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发展,加快吉林化工园区东部危化品物流产业园、华港机动车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升级,逐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中国满族雪乡等项目建设,新发展A级景区2家、乡村旅游A级单位6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农业生产上着重提产能,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完成42.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建设任务。在牧业发展上着重扩规模,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推进瀚星集团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肉牛饲养量力争突破4万头。在数字乡村上着重抓科技,建设智慧农业“云数据库”,培育农业信息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家。在利益联结上着重富农民,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打造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2个。在民族乡镇上着重强融合,支持乌拉街、大口钦等乡镇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二)突出项目引领,扩大有效投资,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潭激发不竭动力
加快项目建设进程。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三早”项目为重点,全年建设中油吉化转型升级等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0个,总投资516亿元,年内力争完成投资45亿元以上。全力助推小五金创业孵化园等1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3.8亿元。积极上争债券资金,申报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等7个项目,力争到位资金3亿元以上。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做好“引”的文章,坚持招大育强、聚新引特,精准开展产业链延伸招商,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企业形象好的大项目;做好“育”的文章,鼓励支持本地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点推动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实现合资联营或兼并重组。以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为目标,全年谋划包装20万吨/年聚碳酸酯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跟踪推进140万吨/年大口径螺旋焊管东北产业基地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签约落地杭氧集团4万立方米气体生产装置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不少于120亿元。深化营商环境建设。抓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拿地即开工”、并联审批等模式,优化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全力破解手续办理难题。扎实推进“证照一码通”试点改革,做到“一键导航、一表申请、一次办理、一码关联”,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准营集成服务。提升开源增收效能。完善制度保障,健全税收征管联动机制,全力弥补税收征管薄弱环节。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探索“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转化途径,加大住宅用地出让力度,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强跟踪管理,全面推进新达产达效企业税收及时入库,努力涵养优质税源。拓宽筹资渠道,开展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专项排查行动,有效增强区级财力。
(三)突出精致建管,提高城乡品质,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潭创建良好环境
改善城区基本面貌。深入推进“走遍江城”城市精细化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持续巩固“双城同创”“七边”治理成果,切实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开展3个老旧小区综合宜居改造,惠及居民800余户。改善道路交通环境,维修街路9条。提升城区绿化景观,改造口袋公园15处。提高农村宜居水平。持续开展“千村示范”工程,创建美丽乡村7个,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000户,实施农村厕所改造4000户,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文明提升互促互进。完成缸窑镇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楼房防水工程,彻底解决300余户居民房屋漏水问题。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受益村民可达7万余人。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完成流域综合治理20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力争突破300万立方米。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养护农村公路56公里。
(四)突出以人为本,绘就幸福底色,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潭提供有力保障
抓好常态疫情防控。夯实四方责任,坚持“人物同防”,健全社区防控体系,加强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全面筑牢疫情防线。提升防控水平,完善检测、流调、管控、转运等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应对突发疫情处置能力。拓展脱贫攻坚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问题隐患及时发现、动态清零。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壮大夹信子村木耳种植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努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开展专项就业帮扶行动,全力预防、有效调控失业风险,实现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质量攻坚提优年”系列工程,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完成双语实验学校幼儿园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分布,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成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进一步满足妇幼保健需求。丰富文化体育事业。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治理,新建健身场地5000平方米,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全覆盖。加强文化保护,推动满文书法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五)突出安全稳定,强化治理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潭营造和谐氛围
守牢社会稳定“防线”。全力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战,扎实做好国家“两会”等特殊节点信访工作,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完善人民调解中心功能,推动矛盾纠纷实现及时、高效、源头化解。推进“两站一中心”示范创建工作,全面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守住安全生产“红线”。聚焦危险化学品、冶金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稳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重大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能力。聚焦“灭早、灭小、灭初期”目标,全力推进微型消防站建设,加快补齐消防救援短板,确保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守稳生态环境“底线”。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天更蓝,实施秸秆全域禁烧行动,健全完善“矩阵式+网格化”管理体系,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难题。让水更清,全面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环境整治、水质监测等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用水安全。让土更净,助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深入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加快打造资源高效利用的“无废”城区。
(六)突出党的领导,加强执政效能,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潭构筑核心支撑
展望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擘画的美好愿景,新一届政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系“国之大者”,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践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
一是树牢法治理念,抓好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健全完善府院联动机制和法律顾问制度,不断强化科学决策能力,切实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扎实推进“八五”普法,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二是注重务实担当,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深入践行“严新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努力把难办的事办成、把能办的事办好、把该办的事办出彩,有效解决“松散浮推慢”的问题,真正让埋头苦干和干在实处成为政府工作的鲜明导向。强化政府执政能力,成立经济运行、乡村振兴、城市建设、安全环保、信访维稳五个政府工作专班,及时研究处理重大发展问题;完善“五化”工作法和“赛马”工作机制,全面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工作局面。
三是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殷切嘱托,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际行动改善人民生活、赢得人民支持。
四是强化作风建设,永葆清正廉洁本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打破“官本位”思想,保持“平民化”意识,严禁“搞特权”行为,切实形成“不靠关系办事”“没人也能办成事”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惩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全面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征程万里风正劲,责重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代化新龙潭建设的恢弘画卷已经全面开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握历史接力棒,以舍我其谁的赶考心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扬帆启航、破浪前行,奋力谱写“五新型龙潭”建设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