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市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 · 2004年
        2012-02-15 16:05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收藏 打印
        字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吉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各项宏观调控方针政策,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稳定抓根本的总要求,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振兴老工业基地开局良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多项指标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03.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3%,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2亿元,增长17.2%;第二产业增加值318.3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286.2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4.2:43.5:42.3调整为14.1:45.2:40.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23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962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继续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并创历史最好水平。2004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6.2亿元,增长15.8%,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0%。全市一般预算体制收入完成19.7亿元,增长17.9%。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57.7亿元,增长38.5%。税收收入克服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税税收收入完成35.5亿元,增长19.8%;地税税收收入完成16.7亿元,增长9.0%。
          国企改革
          2004年,我市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紧扣振兴的脉搏,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国企改革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企业改制工作大面积启动并取得成效。全市141户市属国有企业中已有60余户进入操作程序或制定方案等改制前期工作阶段,截至到2004年底,全市完成了31户企业的改制(其中市属国有企业12户),涉及职工3109人、资产2.6亿元、债务3.6亿元。企业破产工作扎实推进。6户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政策性破产申报已经通过国家国资委和银监会的批准,进入主贷银行核准阶段,预计可核销呆帐10亿元。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渐次展开。5户中省直企业合计47所学校向地方移交的工作已经进入前期操作。全市累计可完成分离中小学校、医院、派出所共计69所,可使企业年减少支出1.2亿元。
          开发区建设
          2004年,高新区以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为基础,以招商引资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继续平稳发展。据高新区统计,全年全口径技工贸总收入完成500亿元,增长19%。全口径GDP完成150亿元,增长22%。工业总产值完成485亿元,增长18.3%。固定资产投资29.4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6.8亿元,其中外资到位6089万美元。新进区企业543户,总数达到2722户,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开发效益为中心,坚持以环境建设推动项目建设,加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据开发区统计,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0.5亿元,同比增长41.5%;实现全口径GDP21.1亿元,同比增长44.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7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60.6亿元,同比增长43.3%;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21%。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内资30.5亿元,同比增长18.2%;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同比增长96.1%;实际利用外资2012万美元;新进区企业40户,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7项。
          民营经济
          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民营局统计,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实缴税金同比增长13.2%;全市共新生成民营企业2300户,已组建民营企业集团36户,民营经济领域开发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92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大项目55个。
          市场价格
          2004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8%,比上年上涨3.8%,消费领域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征突出。分类别看,食品、居住等类别的消费品价格有所上涨,其中食品类上涨8.6%、居住类上涨6.4%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衣着类上涨2.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1%,其余各类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交通及通讯类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2.5%。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0.46%,涨幅比上年扩大6.07个百分点,打破了长时间以来低位徘徊的格局。在我市调查的34个大类行业中,价格上涨的行业有26个,占76.47%,比上年扩大6.77个百分点。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2.27%,涨幅比上年提高6.74个百分点。
          农业
          2004年,“一免三补”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作物种植面积普遍增加,农业取得较好发展,粮食喜获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9.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6.2%;水稻播种面积增长8.6%;大豆播种面积增长19.7%。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7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9%。粮食总产量300万吨,增长30.1%,其中:水稻100万吨,增长56.3%,玉米168万吨,增长20.5%,大豆24万吨,比上年增长19%。油料产量2万吨,比上年增长19.5%;烟叶0.2万吨,比去年下降50%。
          全年实现牧业产值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生猪出栏353.5万头,增长10.7%,肉牛出栏138.2万头,增长9.5%。猪牛羊肉产量达到45万吨,牛奶产量6.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7.0%
          全年渔业完成产值4.9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万吨,比上年增长9.1%。
          全年林业产值完成4.4亿元,当年完成造林面积5273公顷,下降67.9%;迹地更新面积1472公顷,下降26.8%;全年四旁植树127万株,下降22.1%。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0%。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农田水利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生产全面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实现销售收入686.8亿元,比上年增长40.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4.1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29.5亿元,增长2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为36.9亿元,比同期增长3.1倍。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2.8,上升42.5;总资产贡献率10.6%,上升3.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1.4%,下降22.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9%,上升1.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5次,加快0.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6.9%,上升3.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88607元/人,增加28511元;产品销售率98.5%,上升0.2个百分点。
          产出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实现原煤产量237.2万吨,增长24%;生铁产量100.1万吨,增长12.4%;钢产量124.8万吨,增长11.4%;水泥产量273.5万吨,增长7.4%;乙烯产量58万吨,增长1%;合成橡胶产量16.4万吨,增长26.4%;化学纤维产量达15.8万吨,增长5.4%;汽车产量达到8.9万辆,下降4.9%;。
          建筑业
          全年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5.2亿元,比上年增加14.9%,完成增加值11.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0.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1.1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22.9亿元,增长0.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86.2亿元,增长14.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0.5亿元,下降0.3%;其它投资完成110.5亿元,增长32.8%。
          房屋施工面积877.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48.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65.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02.9万平方米。
          在建项目2463项,其中,完成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及单位43个,完成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及单位213个。15万辆通用汽车、一中新校区迁建项目、丰电三期永庆反调节水库项目、4万吨腈纶、2#和3#油炉改煤炉项目、年产12万吨丁辛醇项目、年产60万吨乙烯改扩建项目、5英寸和6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氨伦树脂切电等项目年投资超过亿元,且部分项目建成投产。
          全年建成投产项目1539项,新增固定资产187亿元。全市基建和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水力发电30万千瓦;石墨及碳素制品2.6万吨/年;氮肥4万吨/年;磷肥6千吨/年;乙烯14万吨/年;合成橡胶5.3万吨/年;中成药538吨/年;化学纤维8300吨/年;各类学生席位20250个,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
          2004年消费品市场继续活跃,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3亿元,同比增长14.11%,比上年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234.5亿元,同比增长14.1%,餐饮业零售额实现50.5亿元,同比增长16.2%。分地域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36.7亿元,同比增长14.9%;县的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8亿元,同比增长7.7%;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3.8亿元,同比增长10.9%。
          对外经济贸易
          2004年全市出口创汇2.4亿美元,增长50%。其中:外贸企业出口1.99亿美元,增长73.6%;全年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增长32.4%;合同利用外资4.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物周转量955644.1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3.2%,其中,铁路运输87560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2.4%;公路运输79986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4.0%;水路运输47.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5.4%;民用航空运输11.1万吨公里,同比下降36.6%。全年旅客发送量467134.7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6.4%。其中,铁路32660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7.8%;公路134197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4.7%;水运735.7万人公里,同比增长41.9%;民用航空5602万人公里,同比下降16.6%。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7亿元,比上年下降8.9%;电信业务总量15.8亿元,增长11%,其中:移动电话业务总收入7.6亿元,增长13.5%;长途电话业务电路2.5万路;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0.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4.5%;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17.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7.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0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85.6万户,增长10.4%;年末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2.4万路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39.5万路端;长途光缆线路长度1.4万公里;中国互联网用户31.1万户。
          旅游业
          市场化整合旅游资源,特色化发展旅游产业,清水绿带等精品旅游线路得到较快开发,旅游产品竞争能力提高。
          截止到2004年年末,共接待国内游客7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8%,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1%;接待入境旅游者3.1万人次,创汇758万美元。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信贷资金来源稳步增长,贷款有所减少。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07亿元,比年初增加69亿元。其中:本外币企事业存款余额107亿元,比年初增加10亿元;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462亿元,比年初增加50亿元。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28亿元,比年初减少4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07亿元,比年初减少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7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7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817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839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22亿元。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65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6.05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0.86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1.49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技
          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增强科技竞争优势,科技创新迈出较大步伐。
          2004年登记科技成果57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2项,填补省内空白的11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44项;工业成果8项,农业成果16项,医药卫生成果31项,软科学成果2项。成果推广应用率83.8%。
          2004年吉林市获省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
          获吉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17项,推广奖2项。
          全年收集申报各类专利346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280项。
          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56份,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316万元。
          技术监督工作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源头抓质量与深入打假并重。一年来,共监督检查产品4610批次,查处违法案件1322件,查处商品标值482.49万元,端掉黑窝点63个,办案准确率100%,接待群众投诉举报68起,处理68起,挽回经济损失96万元,办结率达到100%。
          教育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通过深入开展“专业建设年”活动,职业教育创新成果丰硕。目前,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35所,在校学生269593人,专任教师19221人。其中:高级中学20所,完中(初中、高中)32所,初级中学155所,九年一贯制28所。小学1130所,在校学生292824人。幼儿园572所,在园儿童51673人。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1016人。
          文化
          文化、广电事业健康发展,取得了多项成果。全市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6个,影剧院4个,文化艺术馆(站)13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书量达到182万册,博物馆3个,文物藏品16574件。一年来,共创作和改编大型歌舞晚会、儿童剧、二人转、相声、小品等各类剧(节)目60多台,一些剧目在国家或省级评奖中获奖。市歌舞团连续7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创新开展了第六届“松花江之夏”和“松花江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市政府门前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成功举办了牛子厚创办京剧喜(富)连成社100周年纪念活动。
          2004年,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市区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套数4套,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31054小时;电视台1座,节目套数4套,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4381小时30分。各县(市)共有广播电视台5座,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9707小时55分,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3448小时29分;全地区中短波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台6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3座;全地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6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81%。
          卫生
          全市卫生事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04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3511所,其中:医院146所,疗养院2所,卫生院112所,门诊部47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4所,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3所,妇幼保健机构1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所2所,医疗科学研究机构6所,诊所882所,卫生所(医务室)227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393所,村卫生所628所,其它卫生机构25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089人,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82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6851张,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3.91张。
          全市医疗机构完成门诊量600.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53万人次,减少幅度为8.1%,入院21.9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增加幅度为14.7%,病床使用率为46.44%,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出院者平均住院11.28天,比上年减少0.9天,减少幅度为7.4%。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花费87.49元,比上年增加11.77元,平均每出院者住院医疗费2735.68元,比上年增加78.85元。
          体育
          体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促进,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相互协调,我市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我市在冬季项目竞赛中共计获得全国和省级比赛金牌46枚、银牌119枚、铜牌146枚;在夏季项目竞赛中共计获得全国和省级比赛金牌115枚、银牌90枚、铜牌107枚。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组织开展了18项次全市性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了48项次社会性体育赛事活动,争取国家和省投入总价值为150万元的健身路径器材,全市投入120万元用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全年共新增全民健身路径36处。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5190万元。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2004年,全市城市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贴近百姓生活为重点,加大城建投资规模,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得到提升,城市建设强势推进效果明显。2004年全市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01.2亿元,比上年提高22.37%。42项“便行畅通”工程全面完工;江湾大桥、哈达大街与雾凇东路等城市主次干路的新建和维护改造工程通车;三水厂扩建、液化气混空、西部热网北线建设工程竣工;改造单户供热70万平方米,铺设天然气管网43000延长米;“百里清水绿带”工程新建7个精品景区和5处江滩绿化带;完成市区硬覆盖105万平方米,绿化215万平方米;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等年度城市亮化工程竣工;完成了12处市区污水入江吐口截流改造,哈达湾区域综合治理、松花湖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效果,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全年房地产开工302万平方米,竣工230万平方米,并集中力量对83个小区进行了环境综合治理。
          城市供水总量84892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6344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总量2.5万吨、人工煤气供气总量792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130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达18.5万户。供热总量1956万吉焦,其中:热水1884万吉焦、蒸气72万吉焦。城市集中供热面积2576.4万平方米。市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68条,运营线路网长750公里,标准运营车数936标台,客运总量15560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5459辆。
          城市绿化覆盖面积7704.1公顷,其中:建成区6712.3公顷。园林绿地面积6740.9公顷,其中:建成区5877.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151.4公顷。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4年末,全市人口450.6万人,其中市区197.7万人。户籍总人口429.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7.9万人,女性人口211.2万人。农业人口219.5万人,非农业人口209.6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8‰。比上年增长1.1个千分点[1]。出生人口3.45万人,死亡人口4.16万人,人口出生率8.04‰,死亡率5.04‰[2]。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6.44%,增长1.00%;一胎率达72.75%,下降8.1%。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50元,比上年增长11.0%,人均消费性支出6540元,增长11.3%。据农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01元,增长18.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9.4元,增长17.4%。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14.1平方米,增加0.8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51平方米,增加0.31平方米。
          2004年,是全面实行社会保障试点改革的起步之年,面对我市企业改革的新变化,基金征缴工作再创历史新高,扭转了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3.3万人,全年征缴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基金85594万元,清收欠费21157万元,征缴集体养老保险基金7298万元,清收欠费15592万元,办理个人续保12.4万人,征缴基金29938万元。为18.34万名省级统筹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36853万元,社会化发放率100%;为3.22万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7350万元,社会化发放率100%;全年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退休人员19.96万人,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0.68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1875万元,为5.8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5436万元,社会化发放率100%。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14个,拥有床位6552张,收养4815人,其中:收养孤寡老人3954人。到2004年末,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6552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211户,共安置2124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5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55万元,接收社会捐赠640.1万元。
          2004年,全市有208367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全市低保资金达到15697.5万元,其中城镇15302.7万元,农村376.8万元。
          环境保护
          2004年,全市突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蓝天工程”和松花湖污染防治,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24天,松花湖水质达标率达到8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出境断面水质控制在3类标准以内,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55分贝,实现了预定目标。
          深入开展了哈达湾区域工业污染防治,3户重点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达9100万元,空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分散供热锅炉并网进程中,并网26台,暂不能并网的有54台完成了改型;全年检测机动车40176台,治理超标车辆4856台,改造双燃料机动车240台。松花湖近湖区24家规模餐饮接待场所新建、改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关停了8家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业户,36家小规模的接待场所修建了防渗池,同时启动了流动污水处理装备;所有大型燃油机动船全部安装了油水分离器,全年共处理生活污水1080吨,回收含油污水160吨。吉林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筹建工作稳步运行。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740项,验收项目72项。清理收缴各类危险化学品10余吨,收缴毒鼠强近300公斤,对51枚闲置、废弃放射源进行了收贮,确保了我市的城市环境安全。全年共抽调检查人员3576人次,检查排污企业2073户,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7件,结案154件,清理并废止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悖的政策规定4件,确定重点挂牌督办案件32件,结案27件,收缴罚款21.4万元。受理信访案件431件,结案率99%,受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13件,结案率100%,一批环境违法案件得到有效查处,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四、主要问题
          2004年,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市场化、工业化和外向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重点和经济发展后劲还应不断强化,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等等。
          注:[1]、[2]按可比口径计算。
          本公报中部份指标为快报数,个别指标因口径变动,变化较大,由市统计局负责解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