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市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 · 2002年
        2012-02-15 16:02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收藏 打印
        字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吉林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富民强市和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成效显着的一年。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15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4%,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是近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3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增加值211.8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226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5.8:39.2:45调整为15:41.1:43.9。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86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433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1.3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全市一般预算体制留用收入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税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税税收收入26.9亿元,增长13.8%;地税全口径税收收入14.4亿元,增长11.8%。
          国企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国有企业脱困面达到67%。截止到2000年末,市属187户国有中小型应改制企业中,有141户企业完成了改制工作,占应改制企业总数的75.4%。在完成改制的企业中,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的13户,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的73户,改为股份合作制的21户,出售19户,兼并和租赁15户。全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479户,亏损企业有126户,亏损面为26.3%,比去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7.6亿元,下降54.4%。列入省考核的56户脱困企业中33户盈利,23户亏损,亏损面为41%。
          继续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实行了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全年全市共有52所医疗单位、119个药品企业参加集中采购招投标活动,有112个企业、1759个规格品种中标。
          开发区建设
          2002年,高新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据统计,全年技工贸总收入完成3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江南封闭区完成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工业总产值完成3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江南封闭区完成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7%。GDP完成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江南封闭区完成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6%。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276亿元、280亿元、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1%、20%。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并配套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和发展新举措,开发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GDP10.5亿元,同比增长3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186 %;工业总产值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26%;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6381万元,同比增长27%。

          民营经济
          2002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发展质量有大幅度提升。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45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缴税金8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全市共新生民营企业1510户,已组建民营企业集团26户,民营经济领域开发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375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大项目34个。东北虎蛹虫草项目、盟友科技园项目等重点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
          市场价格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2002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7%,比上年下降0.3%。分项目看,除食品类、居住类分别上涨1 %和1.9%、烟酒及用品类与去年持平以外,其余各类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交通及通讯类下降5.5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7%,衣着类下降0.1%。
          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5亿元(现价,下同),增长8.5%。
          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2.8%,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5.8%;水稻播种面积下降7.6%;大豆播种面积增长14.8%。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 5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全年粮食总产量240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水稻78万吨,下降4.9%,玉米135万吨,增长12.5%,大豆20万吨,与去年持平。油料产量1.7万吨,增长2.4%;烟叶0.7万吨,增长37.7%。
          畜牧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实现牧业产值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生猪出栏284.7万头,增长8.2%,肉牛出栏124.2万头,增长17.8%。猪牛羊肉产量达到36万吨;牛奶产量4.5万吨。
          全年渔业完成产值4.3亿元,比上年增长6.4%。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6万吨。
          林业经济持续发展,开发与资源保护全面推进。全年林业产值完成2.9亿元,增长28.8%。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1844公顷,比上年增长1.8倍;迹地更新面积2032公顷,下降3.8%;全年四旁植树203万株,增长26.9%。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3%。以农田水利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
          200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完成不变价总产值350.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企业亏损面不断缩小,亏损企业亏损额明显下降,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亿元,与上年相比,扭亏增盈6.4亿元,彻底扭转了自2001年以来的连续23个月亏损局面。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为-0.4亿元,比上年减亏增盈5亿元。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81.1,比上年上升5.7;总资产贡献率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96.7%,比上年下降40.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7.2%,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次,比上年加快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0.6%,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8476元/人,比上年增长3153元;产品销售率98.2%,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中调整,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化工、汽车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全年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7%。乙烯产量51万吨,增长7.6%;丙烯产量29.3万吨,增长1.4%;合成橡胶产量11.4万吨,增长7.3%;汽车产量达到7.9万辆,增长63.2%;化学纤维产量达14.9万吨,增长0.8%;原煤产量195万吨,下降10.4%;生铁产量34.1万吨,增长2.8倍;钢产量27万吨,增长213.5倍;铝产量5.2万吨,增长14.2%;水泥产量185.2万吨,增长3.7%。
          建筑业
          建筑业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4.5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5.8亿元。全年施工工程1967个,其中,投标工程1109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56.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3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9万平方米,增长1.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8.8万平方米,增加9.9万平方米,增长4.5%。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物周转量76355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6%,其中,铁路运输704030万吨公里,增长0.3 %;公路运输59466万吨公里,增长4.2 %;水路运输45.8万吨公里,下降2.6%;民用航空运输15.3万吨公里,下降15.9%。全年旅客发送量403600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0.8%。其中,铁路290570万人公里,下降5.2%;公路106096万人公里,增长13.4%;水运442万人公里,下降31.2%;民用航空649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5%。
          邮电通信业加快发展,现代化通信能力快速提高。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7 亿元,增长9.5%;电信业务总量6.3亿元,增长0.4%;移动电话业务总收入7亿元,增长44.9%;电缆长度10604皮长公里,增长11.8%;长途业务电路达5.3万路,增长1.1倍;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5.5万门,增长2%;电话用户数达到78.8万户,增长8.3%,其中:住宅电话69.7万户,增长7.1%。移动通信继续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2.3%;邮电系统注册国际互联网络用户20468户,比上年增长12.7%。
          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我市提出了"大力度运作,大规模建设,大跨度发展",扩大投资规模,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亿元,比上年增长93.1%,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79.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7.1亿元,比上年增长92.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它投资完成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集体、个体投资完成26.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倍。
          房屋施工面积962.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18.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0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8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179.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28.3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5.6亿元。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07.7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3.9%。
          在建项目超过1700项,其中:60万吨燃料乙醇、30万吨合成氨、东北虎药业的蛹虫草菌粉及制剂、冀东水泥磐石熟料生产线、吉生制药GMP改造、有线宽带网、吉热技改一期工程、中油催化裂化改造工程、特种铁合金等项目,当年投资超过亿元,进展顺利;ABS增产改造、哈达电厂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34万吨林浆纸一体化、油页岩综合开发、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全年建成投产项目1364个,新增固定资产172.3亿元,全市基建和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合成氨30万吨、蒸汽130吨/小时、热水87兆瓦/小时、电解铝1.6万吨、软饮料5万吨、轿车制造4000辆、各类学生席位15414个、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5.8公里。

          国内贸易
          2002年,我市认真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市场消费需求明显增长,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连续性,市场上商品数量充足,品种繁多,商品的供求环境宽松,消费品市场实际购买能力增强。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179.8亿元,增长15.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40.6亿元,增长4.6%。按行业分组,全年餐饮业零售额38.2亿元,增长28.2%,是行业增幅之首;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1.5亿元,增长11.4%,是消费市场的主体;其它行业零售额10.8亿元,下降4.1%。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达52.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8%。
          市场体系得到完善。2002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市场310个。其中:消费品市场263个、生产资料市场28个、生产要素市场19个;市场成交额达115.2亿元,比上年下降18.5%。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49.1亿元,比上年增长0.6%;生产资料市场成交14.8亿元,比上年增长65.8%;生产要素市场成交51.3亿元,比上年下降38.7%。
          对外经济  贸易

            2002年全市出口创汇13598万美元,下降13.67%。其中:外贸企业出口10367万美元,增长0.24%;三资企业出口3231万美元,下降40.27%。全年进出口总额25819万美元,下降18.9%;合同利用外资31351.8万美元,增长2.6倍 ;实际利用外资11681.9万美元,增长31.6%。全市劳务输出9716人,增长 83.8%。

          旅游业
          2002年,全市旅游工作经过新机构、新人员、新体制的磨合运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市特色旅游发展的管理模式,确立了我市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中重要的地位,实现旅游业由过去单一的行业管理向产业化发展,以国际雾凇冰雪节、松花湖之夏旅游节、长白山枫叶节等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提高,旅游业产业规模扩大。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旅游总收入实现28.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5.7%,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5.4%,占全市GDP5.5%,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支撑作用开始增强,金融规模继续扩大,市场融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合理运用国家各项金融调控政策,支持和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45.3亿元,比年初增加37.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6.5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03.9亿元,比年初增加11.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4.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5亿元。全年银行累计现金总收入1232.3亿元;累计现金总支出1264.3亿元。全年货币收支相抵净投放3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4.9亿元,增加26.7亿元,增长8.4%。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5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2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0.7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1.4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技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突出做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高效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科技合作交流、科技服务工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2002年,全市登记的科研成果92项,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7项,填补国内空白的3项,填补省内空白的25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57项。按项目类型分,工业成果28项,农业成果26项,医药卫生成果34项,软科学成果4项,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5%。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评选市科技进步奖5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26项,推广奖2项。
          全年收集申报各类专利200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150项。
          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84份,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亿元,比上年下降16.1%。
          技术监督工作加大了监督抽查力度,全年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专项打假活动,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一年来,共监督检查产品4898批次,查处违法案件2071件,查处商品标值493万元,端掉黑窝点25个,办案准确率100%,接待群众投诉举报283起,处理282起,挽回经济损失265.1万元,办结率达到99.6%。
          教育
          素质教育全面加强,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步伐加快,教育布局结构合理。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41所,在校学生 265949人,专任教师13918人。其中:高级中学20所,完中(高中、初中)38所,初级中学160所;小学1291 所,在校学生322188人;幼儿园512所,在园儿童54526人;全市有各级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1045人。
          文化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6个,影剧院7个,文化艺术馆(站)97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书量达到171万册,博物馆3个,文物藏品15365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繁荣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全年共创作和改编移植大型歌舞晚会《踏歌起舞》、话剧《工会主席》、广播剧《汪洋湖》、二人转《深宫欲海》、小品《呼唤》、舞蹈《世纪将军令》等各类剧(节)目130多台(个),一些剧(节)目在国家和省级艺术评奖中获奖。
          2002年,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建设,全市有广播电台 6座,中短波发射机2座,调频发射台6座,节目套数9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129小时50分,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7.82%;电视台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电视节目套数9套,全年制作电视节目11101小时,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到810小时38分,电视人口覆盖率95.7%。
          卫生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有效推进卫生改革新路子。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63所,其中:医院144所,卫生院111所,门诊部43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5所,妇幼保健院(站、所)12所,专科疾病防治院(站、所)1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2所,卫生监督所2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7所,诊所877所,卫生所、医务室254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846所,村卫生室1015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27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7726人,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1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6539张,千人口拥有床位3.8张。
          体育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竞技体育有了新突破,省十四运比赛我市共获157.6枚金牌,位居全省第二名。全国十冬会,我市在参赛的五个项目中,获1金、2银、3铜的好成绩。日本清神县第5届亚冬会上,栾正荣和刘红艳两名运动员在亚冬会4×5公里越野接力赛中获铜牌。在第21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王春丽获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女子十公里越野第十四名,是我国参加这个项目比赛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成功举办了2002年全国花样轮滑精英赛、第十七届全国速度轮滑锦标赛、全国极限轮滑表演赛、国际滑水公开赛、世界名校赛艇对抗赛、全国游泳春季达标赛(北方赛区)、国际冬季龙舟赛等赛事。其中,国际冬季龙舟赛是我市有史以来举办过的最大规模的国际级比赛。
          2002年,我市群众体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发展,在全市226个晨晚练站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到平均每天近5万人次,有11000多人次参加比赛。在第七个全民健身活动月中,共组织各类群众体育活动100多次,有30多万人参加了活动。2002年我市体育人口达到77.5万人。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投资完成65.3亿元,是继1998年以来的又一个高峰年。绕城公路西南环建成通车,北京路、珲春街等重点街路改造工程竣工;"清水绿带"完成23公里江滩整治及生态系统建设;西部供热工程、东关电厂二期投入运行;联通公司枢纽楼、邮政枢纽综合楼投入使用。大连万达、长春亚泰等国内房地产知名品牌进驻吉林,启动了西山棚户区改造等民心工程,新建江畔人家、鸿博御园等规模化精品小区。
          城市公用事业再创佳绩。城市供水总量87891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6523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总量3万吨、人工煤气供气总量855万立方米、天燃气供气总量2271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达20万户。供热总量1739万吉焦,城市集中供热面积2239.8万平方米。市区共有汽车线路64条,运营线路网长634公里,标准运营车数1072标台,客运总量14906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6429辆。
          城市绿化覆盖面积5719.8公顷,其中:建成区4727.9公顷。园林绿地面积5284.1公顷,其中:建成区4421.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868.6公顷。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人口素质继续提高。2002年末,全市人口达450万人,其中市区200万人。户籍总人口43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3万人,女性人口211.7万人。农业人口221.7万人,非农业人口209.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5‰,比上年下降0.01个千分点。出生人口3.05万人,死亡人口2.08万人,人口出生率7.07‰,死亡率4.82‰。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3.73%,比去年下降1.06%;一胎率达82.41%,比去年下降4.37%。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0元,比上年增长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人均消费性支出5280元,比上年增长10%。据农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60元,比上年增长13.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81元,增长5.7%。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13.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8.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1%。全年省统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0363人,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达119646人,全年征缴社会保险费58432万元,支出养老金89023万元,纳入社会化发放人数119646人,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集体统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450人,征缴社会保险费9154万元,发放养老金924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336169人,征缴失业保险费8739万元,领取失业金的人数44312人,发放失业金9562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16个,拥有床位6812张,收养4961人。农村敬老院111个,收养孤寡老人4458人。到2002年末,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585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212户,共安置2223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937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12 万元,接收社会捐赠2031万元。
          2002年,全市有260866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全市低保资金达到11097万元,其中城镇9960万元,农村1137万元。
          环境保护
          2002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成绩显着。地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年日均值为33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了21%;松花江吉林江段高锰酸盐年日均值为5.62毫克/升,比去年下降了10%;饮用水质达标率为99.8%,水质明显改善。
          2002年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难点问题为重点,启动了"蓝天工程",全年实施锅炉并网126台,完成锅炉改型、改燃700多台;开展了餐饮娱乐业油烟治理整顿工作,近20户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业安装了油烟分离器;治理机动车2700台,8条线路230台公交车完成了改燃任务;实施了"清水绿带"工程,取缔了5个重要污水排放口;审批建设项目115项,验收34项,有效地控制了新建项目的排污总量;排污费收缴任务超额完成,收费总额达到2595万元;地方环境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各项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开通了"12369"环境举报热线电话,各城区配齐了环保110,设置了大屏幕远程监控系统,环境信访接案率、结案率大大提高,全年接待信访案件1307件,结案率99%,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注:本公报中部份指标为快报数,个别指标因口径变动,变化较大,由统计局负责解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